日前有醫師因開立巴氏量表的問題,遭病患家屬不滿揮拳,引發各界討論巴氏量表的存廢問題。衛福部表示,長照政策的本質「不鼓勵民眾使用移工」,而是希望讓長輩復能或回歸社區內照顧。這樣的說法,顯示衛福部至今仍排斥聘僱移工的家庭,彷彿他們是自己放棄長照不用而僱用移工,不願主動開啟長照與移工政策的對話。
我國在民國八十年即開放申請外籍看護工,當時因政府主張三代同堂,鼓勵國人自行照顧,並不積極規畫公共長照政策;然而在保護本國人工作權的政策原則下,外國人到台灣工作一直都有限量限業的規定。巴氏量表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評估量表,量表分數愈低分,表示患者生活自主能力愈不足,需要他人照顧,成為當時聘僱移工的主要判斷工具。
隨著國人長照需求不斷增加,政府曾多次修訂且放寬申請移工的門檻;又因長照政策上路,於民國九十五年實施「外籍看護工申審機制與國內照顧服務體系接軌方案」,試圖整合外籍勞動力與本國長照服務,所有申請移工的案件均要先進行媒合本國勞工的程序。然此制度於九十五年實施至一○一年之間,八十四%有需求的家庭最後仍是申請了移工,足見二者接軌十分不易;導致勞委會於一○一年以後又再度放寬申請移工的標準,造成國內家庭移工人數大增。長期以來,衛福部一直糾結於移工是外國勞動力,而不願納入長照制度來討論;一句「政府不鼓勵用移工」,更是鴕鳥心態。
我國長照政策逐步成熟,透過照管專員的評估及布建ABC據點,將長輩不同的照顧需求分層分流服務。然而,目前居家及機構照顧的資源仍不足或不均,致使家庭不得不聘僱移工;這並不代表否定長照政策,只是現階段仍難滿足所有家庭需求。
為回應移工勞權要求,勞動部啟動多項補充移工休息時的照顧資源,讓移工能喘息,家庭照顧也不中斷。在這些補充措施中,聘僱移工的家庭仍須回到長照系統下再次評估,足見使用長照與聘僱移工,並非兩條無法交集的選擇;早年接軌制度無法成功,在於長照尚在起步,沒有可銜接的評估工具。
事隔近廿年,許多等待申請移工的案件,仍要透過長照的照管中心進行先媒合本國人的程序,衛福部卻沒有掌握此一時機進行長照評估;如家庭在申請時,就接受長照的評估,亦能給予聘僱家庭多一些資訊,甚至可媒合本國照服專家指導移工完成家庭要求的照顧任務,提高照顧品質,也減少移工在家庭中的衝突,如此尊重家庭的照顧安排,也分擔長照量能供應不足的問題,使家庭與移工都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協助。
台灣的長照不可能沒有移工的角色,疫情期間國境管制,家庭苦等移工入境,就是最好的證明;家庭的選擇並非由衛福部來指定。藉著巴氏量表的爭議,且長照2.0已有相當制度可依附下,衛福部該好好檢視本國與外籍照顧勞動者的整合。
回到照顧者需求為中心的思考,如何透過評估工具整併,主動協助分流,滿足不同需求的家庭,也給予長照制度更多的時間進步茁壯,衛福部要加把勁!
【分享文章來源 2023/5/15 udn聯合新聞網】